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

  金年会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图1)

  新华社武汉2月22日电(记者杨希伟)经过60年的治理开发与保护,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优良生态得到有效维系,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

  一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水利部部长陈雷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长江水利委员会加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成功实施“长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长江委开展了以“长治”工程为龙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000多条小流域得到治理,建成基本农田1079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9万平方公里。目前,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53万平方公里。

  二是长江中下游实现由人水争地到人水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蔡其华说,对长江中下游圩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平方公里,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向主动还江河湖泊空间的历史性转变,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

  三是长江水质实现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60年来,长江委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基本建成了覆盖长江流域主要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饮用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长江水质总体良好。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洪一平说,2008年,长江流域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总河长的比例升至69.1%。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同时,长江又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新华社武汉2月22日电(记者 杨希伟)水利部部长陈雷22日在此间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60年来,在万里长江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谱写了灿烂绚丽的治水篇章。特别是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长江中下游干堤修完修好,构筑了一道“水上长城”;洞庭湖、鄱阳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实现了从人与水争地到人水和谐的历史转变。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从此开启了长江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新纪元。

  陈雷在长江委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说,60年来,长江委广大干部职工牢记神圣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治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八大成就。

  一是治江思路不断丰富发展。长江委成立后,坚持把防治洪涝灾害作为首要任务,开展了大规模治理开发建设,保障了长江防洪安全。新世纪以来,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新时期治江思路,推动治江工作迈出新步伐。

  二是流域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及汉江、金沙江、嘉陵江、澜沧江、怒江等重要支流综合规划,编制了长江流域防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一批专业规划,形成了以流域综合规划为龙头、专业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为补充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

  三是流域防洪能力明显增强。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下游协调”的原则,推动沿江各地开展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长江中下游3500多公里干流堤防全面整修加固,重要堤防隐蔽工程顺利完成,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充分发挥长江防总和流域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水文监测,科学指挥调度,与沿江各地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战胜了1954年、1991年、1998年等历次特大洪水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水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建成了三峡、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五强溪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相继开工,流域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流域供水能力达到2000亿立方米左右,水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3亿千瓦,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26亿亩,通航里程达到7.1万公里,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流域水土资源保护得到强化。通过加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流域水质状况总体稳定,干流水质逐步好转;加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成功实施长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六是依法治水管水深入推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等流域性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相继出台,为依法治水提供了有力支撑;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批分离试点,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

  七是团结治水局面更加巩固。落实了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合作备忘录,建立健全河道采砂管理跨部门合作机制,统一步伐、协调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有效维护了长江河道正常采砂秩序;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建立了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与地方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八是长江委自身建设全面加强。长江委坚持科技立委,承担了大量国家和部委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300余项;注重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院士、大师、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

  新华社武汉2月22日电(记者杨希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22日在此间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60年来,兴建了一大批骨干工程,全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水库、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和通航里程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流域涉及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蕴藏着我国三分之一的水资源和五分之三的水能资源,拥有我国二分之一的内河航运里程。

  蔡其华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内三峡等一大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陆续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目前正逐步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正按计划开工建设,我国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初步形成;长江干支流通航能力不断增强,黄金水道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长江流域已建水库约4.6万座,总库容2500多亿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调水工程约522万座,实际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26亿亩;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总装机容量1.32亿千瓦;长江水系通航里程7.1万公里。

  蔡其华说,长江流域已建水库、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和通航里程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流域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为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新华社武汉2月22日电(记者 杨希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22日在此间说,经过60年来的治理开发,长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建成,昔日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长江正成为一条洪行其道、惠泽人民的安澜巨川。

  洪水灾害始终是长江流域的基本特征。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大范围的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达11万立方米/秒左右,中下游沿江两岸顿成泽国,遭受灭顶之灾。20世纪以来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又发生了1931、1935、1954、1998年的特大洪水。

  蔡其华在长江委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60年来,按照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流域初步建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区、河道整治以及蓄、引、提水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和抗旱体系,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了1954年、1998年大水、2006年川渝大旱等历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灾害,成功抵御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防洪抗旱斗争的胜利,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彻底摆脱了旧中国“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

  据长江委统计,通过大力整修加固堤防,长江中下游形成了由干堤及支堤组成的堤防体系,现有堤防总长3万公里。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约4.6万座,建成了三峡、丹江口、隔河岩、五强溪、江垭等一大批防洪控制性水库,基本完成了流域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另外,还开展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已建和规划安排了蓄滞洪区40处,蓄洪容积达600多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政策法规、水文预报、防汛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与防洪工程措施相结合,从而形成防御能力较强的长江流域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